新聞中心 > 行業動态 > 詳情
2021ToB十大行業政策解讀
發布時間:2021-12-29     來源:牛透社

在《變量:看見中國社會小趨勢》一書中,何帆老師提到:我們要像觀察一棵樹一樣細緻觀察中國的變化,而如果将行業事件視爲枝幹,那麽行業政策就是這棵樹的根基,極深地影響了行業的走向。

從年初(3月 11日)“十四五”規劃在人大會議上通過,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到下半年(10月 18日)習總書記就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作重要講話,“十四五”“數字中國”政策的推動和引導,正成爲SaaS崛起的一大因素。

而各部委發布的細分領域的政策,則讓幾家歡喜幾家愁。《電子勞動合同訂立指引》發布,讓電子簽約SaaS企業享受到紅利。“雙減”政策一出,教培機構幾乎是一夜間遭遇滅頂之災,卻又在痛苦中找尋到在線化的機會,“雙減”反而可能成爲教育數字化加速的契機。

好與壞相伴随一直是世界的真相,認清這一真相,新的一年,To B人還将堅定前行。

 

以下爲牛透社盤點的To B領域十大行業政策。

01、史上最嚴數據安全法落地

今年,兩部數據安全法規正式開始施行。9月 1日,我國目前爲止最爲嚴厲的數據安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正式施行。11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

《數據安全法》從六個方面構建了國家數據安全機制。一是,建立了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二是,建立了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數據安全風險評估、報告、信息共享和監測預警機制;三是,建立了數據安全應急處置機制;四是,建立了數據安全審查制度;五是,加強了對數據出口管制;六是,制定了對等保護措施。這六個方面全面構建起了我國的數據安全防護體系。

我國數據保護相關的重要法律、法規、規章、規範性文件中涉及到法律責任的條文主要有以下内容:


《數據安全法》實施以後,高科技公司必将成爲數據合規的重點監管領域。賽迪咨詢統計,2021年,國内數據安全市場規模預計達到約69.7億元。12月 28日,中國信通院聯合60餘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共同發起“數據安全共同體計劃”。數據安全服務提供商美創科技、紅途科技等拿到融資。

 

0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修正草案)》公布

今年,國家不斷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重拳頻出,阿裏、美團等多個互聯網巨頭被反壟斷調查,收到巨額罰單。

2月 7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制定發布《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強調《反壟斷法》及配套法規規章适用于所有行業,旨在預防和制止平台經濟領域壟斷行爲,促進平台經濟規範有序創新健康發展。

10月 23日,施行13年的《反壟斷法》首次迎來“大修”,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後,《反壟斷法(修正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公開征求社會公衆意見。11月 18日,國家反壟斷局正式挂牌成立。

《反壟斷法(修正草案)》要點:

要點一:“鼓勵創新”成爲反壟斷立法重要目的

要點二:“加碼”處罰力度,罰款最高提升十倍

要點三:強化對濫用算法、數據等新型行爲的規制

在《反壟斷法(修正草案)》公布後,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産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評論稱,自2008年《反壟斷法》施行以來,至此番《反壟斷法(修正草案)》公布,既是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的十三年,也是互聯網領域壟斷問題日漸凸顯的十三年。《反壟斷法》通過“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爲”,既是保護市場公平競争的重要抓手,也是讓中小企業或新業态新模式脫穎而出的重要手段。

 

03、碳達峰碳中和“1+N”頂層設計出台

2021年 10月 24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這是碳達峰碳中和“1+N”頂層設計文件中的“1”,對2025、2030和 2060年的指标更明确,後續配套文件将陸續出台。

具體來看包括三個方面:

1. 短期:高耗能産業碳達峰路線圖将陸續出台,兩高行業或限産先行;

2. 長期: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與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将此消彼長;

3. 配套:完善電價機制,推動碳交易市場發展。

12月 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雙碳’工作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等内容作爲涉及“雙碳”工作的新提法,出現在會議通稿中,引發了行業的諸多關注。此次會議總體基調是“糾偏”和定調。而7 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提出了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後破的要求。

從2020年“雙碳”目标的提出到2021年“1+N”頂層設計的頒布,再到最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雙碳”工作的思路愈發清晰。

“雙碳”熱點影響了投資的流向,如提供雙碳智慧能源網絡的極熵科技獲數千萬元融資,也催生了追溯碳足迹的工具類産品,如區塊鏈平台唯鏈推出區塊鏈碳足迹追溯SaaS平台。

2021年 2月,去年宣布退出微軟董事會的慈善家比爾·蓋茨在美國出版新書《如何避免一場氣候災難》(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他認爲氣候變化可能比新冠疫情更糟糕。期待數智化能爲逐漸惡化的氣候變化治理打開新的局面。

 

04、“雙減”的打擊和新機遇

去年疫情居家學習,讓教育垂類SaaS快速得到發展,但發展趨同的問題也已經凸顯。

今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即通稱的“雙減”政策。

“雙減”政策要點:

要全面規範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對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借機斂财、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問題的機構,要嚴肅查處。要明确培訓機構收費标準,加強預收費監管,嚴禁随意資本化運作,不能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産業。要完善相關法律,依法管理校外培訓機構。

10月,全國人大表示:雙減拟明确入法。

“雙減”政策讓教培機構一夜回到解放前,而在轉型過程中,不少機構選擇了數字化這一方向。一起教育、掌門教育本月分别官宣轉型SaaS教育,教培機構擠占SaaS賽道,一場厮殺在所難免。

不過,在K12相關産業鏈整體進入冰點後,職業教育賽道逐漸受追捧,從去年全年的22起到今年1~7月的23起,融資數量已超2020年全年,融資金額更是創下新高,接近60億。

 

05、電子合同成政策指引方向

2021年 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電子勞動合同訂立指引》。

人社部辦公廳在通知中明确:“各地要加大《電子勞動合同訂立指引》的宣傳力度,指導有訂立電子勞動合同意願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參照《電子勞動合同訂立指引》協商一緻訂立電子勞動合同。”

近兩年來,融資、并購、巨頭入場,電子簽名這個賽道一直備受關注,類似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親自入場,進入電子簽名行業。

而電子簽名與電子合同雲平台如法大大、契約鎖、e簽寶等企業也享受到了政策和行業的紅利。法大大和e 簽寶今年分别獲得了9 億元和12億元的融資,先後刷新電子簽名行業融資紀錄。此外,e簽寶收購金格科技,實現了電簽+協同的強強聯合。

智研咨詢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電子合同行業産銷情況分析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電子合同占比仍不到3%。而到2022年,該數字預計将提升至5%~7%。

 

06、“全電發票”,财稅管理數字化時代來臨

2021年 2月 22日,國家檔案局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增值稅電子發票電子化報銷、入賬、歸檔試點工作的通知》,有關增值稅電子發票全流程試點進一步擴大。

2021年 12月 1日,廣東、内蒙、上海稅務機關相繼發布《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票試點工作的公告》,發票全面數字化電子化試點開始,“全電發票”時代來臨。

其實,從2015年開始,增值稅電子普通發票就進入了大衆視野。

2015年 12月 4日,國稅總局發布《關于推行通過增值稅電子發票系統開具的增值稅電子普通發票有關問題的公告》;

2018年 8月 1日,《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增值稅電子普通發票使用有關事項的公告》中,明确了增值稅普通發票使用有關事項;

2020年 1月 8日,《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增值稅發票綜合服務平台等事項的公告》,明确了發票綜合服務平台,爲納稅人提供發票用途确認、風險提示、信息下載等服務。

此外,年底的主播明星偷稅漏稅逃稅事件也引發了輿論風暴。如直播這樣的新興行業,資金流向複雜,存在着信息不透明、來源複雜等一系列問題,加大了企業稅務管理工作的難度,也給稅收監管層面帶來了新的挑戰。此時,智能财稅SaaS服務平台的價值就凸顯出來。

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财稅委托服務滲透率隻有30%,而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滲透率分别高達61%、84%、95%。預計在2021年中國财稅領域的企業服務市場規模将漲至2664.4億元。

 

07、智慧物流納入數字經濟範疇

物流企業借此突圍紅海

今年3 月,商務部辦公廳 國家郵政局辦公室發布《關于印發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

《通知》圍繞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配送通行管理、提升末端服務能力、提高協同運行效率、推動綠色發展等方面,總結了12項工作任務的典型經驗做法,其中提及“提高科技應用水平”,推動人工智能賦能物流行業。

6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産業統計分類(2021)》,明确将智慧物流納入數字經濟統籌範疇,并突出強調了智慧倉儲、智慧配送等關鍵要素。

随着人力成本上升及快遞單價下降,未來幾年降本增效将是物流行業的主旋律,尤其是在物流行業進入紅海厮殺以後,智能物流正成爲快遞企業突圍紅海的一緻選擇。

京東物流打造5G全連接智能物流樞紐;美團與IDEA建聯合實驗室,發力智慧物流網絡研究;中國物流集團成立,推動智慧物流發展;全球捷運完成數億人民币融資,賦能數智化跨境物流生态……這些都是物流企業今年在“智慧物流”這個賽道上的作爲。

 

08、物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公布

迎來黃金時代

2021年 9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行動計劃》提出四大行動12項重點任務,明确到2023年底,在國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物聯網連接數突破20億。

“物聯網何時能真正爆發”曾一度不停地被提出和探讨。在2017年,思科發布的一份報告更是指出,60% 的物聯網項目均以失敗告終。但現在,從各個公司的财報數據可以看到,情況發生了反轉,企業開始從物聯網項目中得到真正的投資回報。而在宏觀層面,物聯網更是成爲了新一輪科技周期的關鍵詞之一。

在國外,高通在财報中提到其物聯網部門2021年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長66%,Silicon Labs的業務營收接近60% 的份額來源于物聯網,恩智浦的工業和物聯網終端市場營收年增18%。

在國内,紮根安全物聯網城鎮數字化治理的魯爾物聯完成億元級新一輪融資;建築行業物聯網服務商智鶴科技同樣完成過億元融資。

 

09、房地産邊際放松

數字化成“最優杠杆解”

從年初的“房住不炒”政策再定調,到“三道紅線”卡了開發商的脖子,讓爆雷聲響徹整個行業,再到年底政策邊際放松,對于房地産行業而言,這是跌宕起伏的一年。

“房住不炒”:

2016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此後,與房地産相關的部門陸續出台了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涉及到房企融資、購房者信貸等方面。

2021年,房地産調控持續收緊,在“房住不炒”原則下,政策從金融、房企、土地以及銷售端多方發力,調控的力度之大、頻率之高,曆史罕見。

“三道紅線”:

2020年 8月,央行、銀保監會等機構針對房地産企業提出的指标,即剔除預收款項後資産負債率不超過70%、淨負債率不超過100%、現金短債比大于1。

下半年以來,“畫風突變”。從政策走向上看,9月底央行首提房地産“兩個維護”(金融機構要按照法治化、市場化原則,配合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維護房地産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釋放出積極信号。

随後政策暖風頻吹,12月 3日,銀保監會表态,重點滿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這是時隔幾年後,監管部門再提改善性住房需求。12月 6日,政治局會議明确“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首次提出“促進房地産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作爲曾經的經濟支柱産業,房地産行業從增量時代向存量時代轉型,“房地産”的概念更叠爲“不動産”的概念。在此背景下,不動産企業開始重視精細化管理,通過體系化的經營手段,争取管理紅利。

就像明源雲合夥人、高級副總裁童繼龍提到的,通過指标體系驅動管理提質增效的數字化,便成了不動産企業跨越迷茫、擁抱新機會的“最優杠杆解”。

 

10、中央定調“共同富裕”,互聯網大廠助力

6月 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發布,賦予浙江重要示範改革任務,先行先試、作出示範,爲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省域範例。

《意見》緊扣推動共同富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圍繞構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提出6 方面、20條重大舉措。

8月,中央财經委研究“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同月,中央财辦副主任韓文秀對“共同富裕”這一備受關注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再次提出“共同富裕”不僅是宏觀政策的鮮明導向,更體現出中國要走一條更加注重公平的發展之路。

繼順應“反壟斷”的大勢之後,互聯網大廠們也開始重視“共同富裕”這個國家層面的價值導向。如8 月的時候,騰訊發公告表示要“再投500億元資金,助力共同富裕”。

在“共同富裕”的導向下,資本也将設置“紅綠燈”:涉及到社會健康發展以及民生福祉領域,如教育、醫療、文娛、遊戲等行業将是“紅燈”,不再會允許資本存在無序擴張式發展亂象;涉及到中國經濟下一階段高質量發展的領域,如戰略性新興産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以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背後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領域;此外,還有實現雙循環戰略背後的新消費,新國貨、文化相關等領域将會更加歡迎具備長期價值創造能力的資本投入,這些則是“綠燈”。

結語

2021年作爲“十四五”開局之年,意義重大,加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迅猛發展,全球經濟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變軌期。

不僅僅對于數字化領域的企業,對于所有企業而言,2021都是充滿機遇的一年。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内新經濟形勢下,加快數字化轉型,被視爲企業後續發展的一大通路。然而,伴随政策機遇而來的數字化轉型落地難題,也讓企業面臨巨大挑戰。

如何抓住數字化轉型中的機遇脫穎而出,To B企業們仍需努力!

注:文/吳林,文章來源:牛透社,本文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伊禾立場。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