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行業動态 > 詳情
“三農”基本情況發生重大積極變化
發布時間:2017-12-18     來源:

  國務院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今日聯合發布《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号)》,公布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基本情況。數據顯示,1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三農”基本情況發生了重大積極變化。

  《公報》顯示,2016年,全國共有204萬個農業經營單位。2016年末,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民合作社總數179萬個;全國共有拖拉機2690萬台,耕整機513萬台,旋耕機825萬台,播種機652萬台,水稻插秧機68萬台,聯合收獲機114萬台,機動脫粒機1031萬台;耕地面積134921千公頃,實際經營的林地面積(不含未納入生态公益林補償面積的生态林防護林)203046千公頃,實際經營的牧草地(草場)面積224388千公頃;在鄉鎮地域範圍内,有火車站的鄉鎮占8.6%,有碼頭的占7.7%,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21.5%;99.3%的村通公路;96.8%的鄉鎮有圖書館、文化站,11.9%的鄉鎮有劇場、影劇院,16.6%的鄉鎮有體育場館,70.6%的鄉鎮有公園及休閑健身廣場;99.5%的戶擁有自己的住房,47.7%的戶使用經過淨化處理的自來水,36.2%的戶使用水沖式衛生廁所。

  自2015年6月份起,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此次普查的标準時點爲2016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爲2016年度,共調查了31925個鄉鎮,其中鄉11081個,鎮20844個;596450個村,其中556264個村委會,40186個涉農居委會;317萬個自然村;15萬個2006年以後新建的農村居民定居點。

  國務院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鮮祖德表示,目前,普查各項主要工作已順利完成,從普查結果看達到了預期目的,“此次農業普查獲得了海量反映我國‘三農’最新家底的基礎數據,查清了糧食、棉花、畜禽、水産品等主要農業生産底數,系統反映了農民和農村新變化,同時,獲取了農業規模化經營、農村基礎設施及環境等方面常規統計調查沒有覆蓋的信息,填補了‘三農’統計上的空白”。

  普查結果顯示,10年來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基本情況發生了重大積極變化:農業基礎地位更加鞏固,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現代農村建設成績斐然,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三農”還存在一些短闆,主要包括農業産業化水平仍然不高,城鄉發展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等。這些大量翔實的“三農”信息,爲制定和完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三農”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将爲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更加翔實的統計數據支撐。

  我國的農業普查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普查之一,組織實施難度很大。爲準确摸清家底,近400萬名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進村入戶,嚴格按照普查規程和要求調查登記,全國共調查了60多萬個村、2.3億住戶和200多萬個單位。根據事後質量抽查和對現場調查數據的分析評估結果,本次農業普查登記戶的漏報率爲0.19%,普查指标數據差異率爲0.40%,低于二農普0.63%的水平,數據質量達到設計要求,數據質量可靠,真實反映了“三農”的發展變化情況。

  鮮祖德表示,與前兩次農業普查不同,此次農業普查主要緊跟新時代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發生的深刻變革,在摸清基本家底的前提下,聚焦農業生産經營出現的新産業新業态新商業模式、農村發展新面貌和農民生活新變化。

  在普查表設置上,新增規模經營戶表,将規模戶與普通農戶區别普查,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普查更加翔實,以準确反映農業現代化新進程。在普查内容上,新增反映當前農業農村農民新變化、新特點的内容和指标,深入揭示農村土地流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規模化和産業化等新特點,全面反映10年來我國農業發展新情況、農村建設新面貌、農民生活新變化。在普查手段上,首次在農業普查中利用無人機、衛星遙感、手持智能終端和聯網直報等現代信息技術采集和處理普查數據。使用手持移動采集終端(PDA)入戶訪問登記,并實時向國家統計局傳輸原始數據,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和數據質量。

  鮮祖德表示,此次普查爲社會公衆提供翔實的“三農”基礎信息,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适應市場環境變化提供服務,爲農業生産經營者提供生産決策信息,直接受益的就是廣大農村居民和農業生産經營者。下一步,将繼續發布農業普查的主要結果,做好農業普查資料的開發利用,利用農業普查資料完善農村統計調查體系,做好農業普查工作總結。

回到頂部